谁说微软纸牌不是种孤独哲学

2017/05/106110 浏览综合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就是作” (mladysheep)
因为群居动物的属性,我们天生害怕孤独;又因为随时身处热闹之中,孤独显的格外突兀。
但,如果没有孤独,人生注定会无趣许多。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TapTap
I.
纸牌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很妙的**神器。
且不说无数电影里关于扑克、纸牌多为赌徒,魔术师的标志,更多又是浮光掠影的纸醉金迷。牌色、牌面、游戏规则,每一张牌似乎都有古老传说。
所以桌面游戏里,我不会麻将不会狼人,只会斗地主争上游和八十分。以及二十年前的windows游戏里,我一点都不喜欢扫雷,但却对”能换牌面颜色图案”的纸牌情有独钟。
现在想来不得不喟叹,千人千面这件事,原来很久前就有了呢。笑。
二十年后再玩纸牌,是某个周末看他打HW2。虽然早有耳闻“幸福不过找个妹子一起打游戏”,很难解释这种平时端得一本正经的人,一打游戏就一秒变七岁到底是什么鬼,但,大概是出于一种玩味心态觉得他好蠢萌,所以真心觉得“幸福不过看你打游戏”吧。于是刷了Win10商店然后点了游戏。彻底改变原有印象,源于出乎意料的——纸牌变得有点酷炫。
以至于我玩了半个月,感觉必须把手机上的卸载不然生活恐怕会受影响。翻了一下微信关键词,我跟他提过29次“沉迷纸牌,不可自拔,请勿打扰”云云,以及当我终于能很自豪的跟他说”请不要打扰一个正在玩游戏的人“的时候,竟然觉得“一点没毛病”。
TapTap
II.
做完日常后的今天,回顾游戏体验只有四个字“细思恐极”,也找寻到合理解释自己会疯狂沉醉的原因。
Solitaire除了译作“纸牌”外,还可作“独居者”(word天,怕不是日后又多了一个被分手的理由- -),本身就是个很感性的词。
群居生物的特质和移动互联的便捷让社交成为我们某种赖以生存的必然需要,却也渐或夺去了我们抵御孤独的能力。
越喧哗处,越见寥落,但其实人生来便要独行,所有陪伴都不过或长或短的暂时,驿亭歇息,客栈落脚,再多深情也有生命为期。
所以笨拙如我,却又能轻而易举地真切沉溺在解牌的快感里。如果说闪电战总是让男票有定时开包的快感,那我真的很爱随时随地三分钟进入状态的过程,甚至抽丝剥茧后的solved绽放的纸牌花都觉得是studio的小心意(记得最早的蜘蛛纸牌是放那种256色的不高清不HDR不显色的礼花)。
TapTap
III.
Solitaire 是一个纸牌集锦,包含了Klondike,Spider,FreeCell,Pyramid和TriPeaks。我好像是玩Spider蜘蛛纸牌特别有手感,但万年日常死在Klondike空档接龙上。
Klondike是要运气也要算牌的。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但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一定会输。
最初的运筹帷幄不代表最终结果,不到最后输赢看不到。
翻牌还有n种样式,每一步都是选择。
不要轻易摸牌,特别是一次摸三张的那种,有时候选择太多并不是好事。
出场顺序实在太重要,一种打法,结局两分。
我猜我打不好Klondike的原因,是因为不愿将就苟且一辈子,毕竟“你一出场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
IV.
Spider 很考验多线条思维和随机应变。因为花色最多只分红和黑,相对单一,你要做的就是整理然后打到K。
你在一条线上耕耘许久,最终成功solved的往往是整合各条线组成的某一条。所以没有一步可以被看轻,获胜未必因为某一步高明,却会死在某一次随心所欲。
每一次洗牌都会覆盖在每一牌组的最后,所以除非无路可走否则不要轻易洗牌,人之畏惧,且不拿已有换未知。
想来这黑红双色,桃心梅方,确然神奇。仿佛是历法的缩影,抑或象征四季。你在四色KQJ里,看到查理曼帝国、看到凯撒大帝;在鬼牌里看到大小帽登;在54张牌里,看到了先哲为生活赋予的象征。
这是个孤独者的游戏,在一种无所谓群体的真空状态,人才能看清自己。
毕竟发牌的是上帝,但打牌的是自己。
Alone ever but lonely never.
This is Solitaire.
24
17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