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果教室开课啦!3分钟,带你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拿出小本本,做笔记哦!
"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1889年5月,梵高来到圣雷米医院接受治疗,这幅画就是在此完成的。他本人把此幅画作看做自己神智清醒的标识,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画面中,蓝色为主色调,背景中混合了灰色、绿色,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作者,同时作者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螺旋状的回路是作者精神亢奋的标识,但这些回路却依旧是有秩序的。这些细节与他紧张的面部表情和深暗、呆滞的目光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梵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把它带到了奥维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