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基础知识大讲堂 第三讲
在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与每位武将的背景故事的时候,由于有很多词汇是直接引用日语原文中的汉字,因此我们常会碰到很多明明是中文却读不懂意思的词语。但每看到一个生词就去百度又非常麻烦。
为了方便各位城主大人更好的进入战国文化这个大坑,宁宁就把战国时代中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总结起来,一起来给各位城主大人解说一下吧~
正文
·初阵
指武士进行成人礼后的首次战役。初阵和成人礼间一般不会隔得太久。武将们一般认为初阵得胜能为自己一生的武运取得好兆头。因此有些实力强大的大名往往加派几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家臣参与继承人的初阵。
·奉行
官职的一种,负责处理各种内政事务。其中又按照职能而细分,比如普请奉行为主管国内提防,城池等基建的管理,町奉行主管行政、司法等。
·关白
官职的一种,来自古代中国,辅佐天皇的职位,相当于丞相。统一了日本后的丰臣秀吉就就任于该职位。

*就任关白时的丰臣秀吉
·家老
战国大名的家臣中话语权最重,身份地位最高的人物。比如德川家的酒井忠次,上杉家的直江兼续等。

*德川家家老酒井忠次
·浪人
指因战败、被解雇、主动辞职等种种理由而失去主君、四处流浪的武士。也写作牢人。
战国末期剑豪宫本武藏,就曾经是一介浪人。
*剑豪宫本武藏
·幕府
古代日本的中央权力机构,其权利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幕府中的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也称幕府将军。
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地战乱不断,各路大名纷纷自立为王,使得当时的室町幕府权威性急剧下降,成为了和天皇一样的摆设性机构。
·人质
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家臣叛变,战国大名一般都要让家臣将亲人作为人质,送至大名的居城内生活。战国大名可以用随时撕票的风险来抑制家臣们的叛变,在那个消息传达手段匮乏的时代,这种手段能够让大名们有效的掌控家臣与领地。
当然,尽管名份上是人质,但毕竟都是贵族身份,因此作为人质被送往大名身边的人都会受到宾客级的待遇。年纪较小的人质甚至都会接受英才教育,作为大名今后的重臣来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质出身的武将都能成为战国名将。
比如被誉为日本第一兵的真田幸村,就曾作为人质先后被送往上杉景胜和丰臣秀吉的身边,并深得二人赏识。
·上洛
本意为前往洛阳。由于古时日本仿照中国将京都称为洛阳,因此在战国时代该词语表示前往京都。
当然,如果单单只是去京都的话,谁都可以上洛。但如果上洛这个词用在大名身上,那就是表达要去京都控制幕府,掌握天下大权的意思(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在那个时代,尽管幕府政权已经没有权威性,但派兵打仗始终是要有个大义名分的。因此能够掌控幕府的话,就相当于随时都能得到攻打敌人所需的借口。
另一方面,上洛要沿途打败其他敌对大名,清除反对势力,因此能够成功「上洛」,也是军事实力的证明。
·石高
在说明某个大名的领地范围时,我们经常听说XXX万石这种单位,然而这里石这个单位并不是面积单位,而是一种容积单位。现代1石相当于180.39公升,折合大米约150千克。
在当时的算法为1人1年间所食用的大米为1石。比如10万石大名就是说此大名的领地大米产量能够养活10万人1年。当然,吃饭以外,军事、生活等方面人们也是要花钱的,因此严格来说并不能养活10万人...但此单位还是能够很客观地反映个各大名之间的领地和兵力差距的。
·天守阁
日本战国时代所修建的大型城堡的核心建筑。一般为城堡内最高的建筑,用于监视城内外,同时也是城主身份地位的象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座城内一般会有很多建筑,因此天守阁 ≠ 城。

·太阁
关白引退后的称呼。比如关白丰臣秀吉将自己的关白地位让给后继者丰臣秀次后,便称为太阁。
·小姓
照顾主君起居等杂务的职位。在战场上也充当主君的贴身保镖。
由于在当时好男色这档子事在贵族中非常流行,因此小姓很多都是由美少年来担任。(当然并非只要是小姓就和主君有PY交易,这里不要误会...)
而这其中最有名就要数战国第一美少年——织田信长的小姓森兰丸了。

战国第一美少年 森兰丸
其他有过小姓经历的名人还有
前田利家:织田信长的小姓
高坂昌信:武田信玄的小姓
石田三成:丰臣秀吉的小姓
·一揆
本意是指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后来泛指百姓、土著、当地势力人士等等非政府组织因某些目标而集结之团体,也通称百姓起兵反抗统治者的行为。
·元服
指古代男子的成人礼。和现在规定的18岁成年不同,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年龄来规定几岁应该进行元服。当时的日本男性多为13~16岁的期间元服。
好了,以上就是在战国时代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名词咯~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城主大人加深对战国时代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