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迪斯科中的迪斯科
【极乐迪斯科杂谈】EP1迪斯科与极乐迪斯科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游戏很早就入了,但是没有玩的很仔细。因为MA的研究方向也是文化研究和游戏研究,就打算做几期视频试试。但是水平太次视频也没人看,有感兴趣的朋友问可以直接康视频~整个三连,万分感谢!
或许玩极乐迪斯科时,最大的疑惑就是,这个游戏为什么标题有迪斯科?包括我的导师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游戏看上去是一个互动文本类的侦探游戏,似乎与迪斯科关联不高,或者说,游戏的核心玩法跟迪斯科毫无关系。那么,迪斯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极乐迪斯科》中,迪斯科代表着“新风格”时代下美好的旧日依恋,也是主角哈里在失忆之后本能里残留的执念。游戏中一开始,在盥洗室的镜子前,如果玩家通过判定,会得到文本:
“...新时代——本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自由市场经济似乎成了我们人类最终的、无可争议的生活方式”
“金色和香槟色的内外饰风格开始在人群中流行起来...更重要的是——迪斯科出现了...”
迪斯科,新时代,露天夜总会,成为了二十年前的符号。
之后与旅馆一楼的老妇人莉娜聊天:
“‘...新时代,迪斯科舞!感觉已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她的眼睛里充满那些黄金岁月折射出的光彩...”
与野松公司的谈判顾问对话时依然会涉及到迪斯科。
“那些日子早已离我远去了...迪斯科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过对我来说仍有愉悦的一面.”
“新时代,一个文化时代,它沉迷的那个十年的名字.”
在这段段话之前,乔伊斯·梅西耶会提到围墙上的骷髅头辛迪
“看起来像是一个沉闷又反叛的青少年亚文化团体成员.”
“她更喜欢一个虚幻的世界,拥有特殊着装要求和方言的一种*亚文化*.恐怕它是一种幻觉,没有人能逃避主流文化的.”
她也提到迪斯科”一点也不亚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亚文化,主流文化的词,分别用的是’infraculture’和’supraculture’,如果从意思上理解更接近于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有点类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基础和上层的含义.我个人理解,infraculture也许指得是中下阶级的亚文化,supraculture指的是精英阶层领导的主流文化.不过一般来说,在文化研究里,代指亚文化的术语是subculture.不管如何,乔伊斯的话指出了迪斯科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 所以,让我们首先谈谈迪斯科和青年亚文化.
“你和我出生在尘埃落定之后的时代,晚了千分之一秒。”
青年亚文化研究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亚文化研究最早由芝加哥学派领导,并于20世纪60年代,伯明翰中心(CCCS)发展的战后亚文化研究时期受到广泛关注. 他们运用新***理论,关注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工人阶级青年,一批出现在二战后期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例如光头党,泰迪男孩,摩登族等等.这边也可以推荐大家两本书,一本是通过仪式抵抗,一本是风格的意义.这两个书名就很好地解释了伯明翰学派的中心思想.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中的阶级,性别,种族等带有社会阶级冲突张力的纬度,融合进”风格”这个词.这也是乔伊斯口中的”拥有特殊着装要求和方言”的深层含义.伯明翰学派试图从这些’风格’当中发掘那些处于弱势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仪式抵抗’潜能: 那些奇装异服,嚣张的生活态度隐含着这群青年对父系文化,主流文化的不满与反叛.
当然他们的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有学者认为他们过度浪漫化了工人阶级青年.而就连他们自己也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青年亚文化中的抵抗精神终将被瓦解,而剩下可被利用的一切,都将被商品化.
而迪斯科就是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它与伯明翰中心研究的”摩登族”有些相像.通常,西方的人们认为,迪斯科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的产物.迪斯科唱片的制作需要专业的录音室,昂贵的技术和器械,只有可能由大公司制作.与强调”made by people”的摇滚与民谣不同,迪斯科出生时就是’made for people’的.迪斯科音乐歌词直接,旋律抓耳,节奏简单,可以让大众轻易地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传达的含义.同时,迪斯科最初是黑人,拉美裔,同性恋,异装癖等社会边缘人群的音乐,其实也并不是很被主流文化接受.
许多专业音乐人认为迪斯科一种肤浅的形式,是对音乐文化的侵蚀.迪斯科也与摇滚存在完全的对立:摇滚的技术成本更加廉价,对资本主义持着强硬的姿态,并且音乐文化中强调阳性崇拜,这些都与中性的,物质主义的迪斯科文化格格不入.音乐之外,也有人表露迪斯科对主流文化冲击的担忧.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理查德 戴尔写下了著名的文章,<为迪斯科辩护>.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人会写类似’ ’之类的文章.戴尔强调了迪斯科文化的左翼属性和革命潜能.他指出了迪斯科文化中的三个特质:
全身性的,同性之间的色情主义,发现身体的自我
认识到现实本质矛盾之后依然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
以及庆祝人类所沉浸的世界的唯物主义
这三种特质,戴尔认为能够激发迪斯科的政治潜能.
迪斯科的发展确实也如他的预料这样. 资本主义是逐利的,但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不一定会成为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它有可能变成反对它的力量.迪斯科就是其中之一.谁也不会想到,看似昂贵的制作成本,随着迪斯科CD的发行,被迅速降低.普通人只需要走进迪厅,点上一杯饮料,就可以狂欢数个小时,而舞厅老板甚至不用负担乐队的费用. 迪斯科在全球刮起了风潮,即使在世界的另一边, 当时的中国,迪斯科的闯入没有带来那么直接的挑战,但是他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保守,传统的社会关系.而对于当时处于二战之后,冷战时期的东欧各国,迪斯科给这一段灰色的时间带来了色彩.它与其他资本主义世界的’炫目光芒’一起构成了一个短暂的,新的文化时代.看似这些文化可以包容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但是也只是看似而已.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极乐迪斯科, 如果我们在此前的迪斯科文化语境下,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观察游戏中的角色设计.
“If you can remember the New, you weren’t there.”
Everything will be constantly shifting and moving under the rule, the future will belong to a circus of identities, just spinning around, surreal and unreal.
关于阳台上的吸烟者
这是一位在海边的居民楼上抽烟的男子。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名字和角色气质让我想到了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我们与他房间里的“周日朋友”交谈,一位没来得及纽上纽扣的国际官员。他的朋友、谈吐、和凌晨战衣,不难让观众产生一些联想。在第三日的清晨,主角依然会在褴褛飞旋碰到他。如果这里通过一个判定,他会承认自己是一个地下同性恋俱乐部的成员。这时就会揭示这名男子,同性恋和迪斯科的关系:他们聚会时会听迪斯科音乐,并解构着人类社会稳定的根系:两性之间的关系,他们称作是“the last vestiges of meaning”,“the true symbols of security”。这其实已经可以看作是将Dyer所提到的浪漫主义和色情主义混合的一种表现。
另外,由于我自己记忆也模糊了,我记得有一段对话提及了一场针对俱乐部的行动导致多人伤亡。另外一些对话也暗示了迪斯科与LGBT群体历史中的一次著名运动,石墙运动。例如,主角询问他们什么时候举办集会时,他回答道:“Saturday night,sometimes even *Friday* night!”“or Thursday night”这句台词其实暗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黑手党的贿赂,警察通常只在人潮较少的时候检查地下同性恋酒吧,也就是会避开周末。所以对于参与者来说,周六比周五,周四更加安全。而石墙运动发生在周六,那天警察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引起了参与者和警察之间剧烈的冲突。石墙运动之后,迪斯科受到了抵制,例如迪斯科毁灭之夜,摇滚迷和恐同者在芝加哥棒球场焚烧了数万张迪斯科唱片,这些事件也加速了迪斯科风潮的消亡。
可以说,阳台上的吸烟者的角色设定,我个人理解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迪斯科历史缩影。他与莉娜等人不同,是作为一个深入的文化参与者的视角叙述的。这种相对露骨的内容,也被保护在一个由判定控制的叙述单元内。
关于卡拉洁
卡拉洁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位NPC,玩家可以很容易阅读出游戏设计师希望赋予卡拉洁的标签:疲倦的美丽,性的吸引,迷人的危险。她出场时,便被称作是“迪斯科舞者”。在之后,我们了解到大半哈迪兄弟与卡拉洁保持暧昧关系,而吊人案死者甚至就是在卡拉洁的床上被射杀的。然而,我此前也提到过,迪斯科所内涵的全身的色情主义,同性的美感,与卡拉洁带给人的感受相悖。不过,随着事件的调查,第八个哈迪‘兄弟’,女侠露比,同样和卡拉洁保持了暧昧关系。这成为了击垮卡拉洁防线的砖石,主角如同开瓶器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设计师一开始直白地将卡拉洁和迪斯科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将她设计成迪斯科文化的忠实信徒,或者一种纯粹的符号。而是用之后的私刑事件,让她身上展现出了更矛盾的特质。她是迪斯科舞者,但是她并不是酷儿。她享受并擅长异性的吸引,用性和话语控制着哈迪兄弟,玩弄欺骗主角的各个思想,游刃有余。然而,意料之外的同性之恋解救了她,也导致了她的脆弱,这反而很迪斯科。可以说迪斯科成为了她的救赎和软肋。卡拉洁通过背叛谋生,却无法经受他人的背叛,如同灰色尘海里不断翻转的孤舟。卡拉洁的设计,我个人认为,不妨过度解读一下,或许是东欧上世纪一些小国家、小人物的形象,折射出东欧剧变时期身份的解体,价值观的扭转以及后现代带来的迷惘。
迪斯科死去了,但是迪斯科又可以复生。瑞瓦肖的革命死去了,还会有新的巨人站起来吗?对应我们现实的世界,CCCS研究的一系列青年亚文化,那些泰迪男孩,摩登组,光头党,但凡是无法被商品化的部分,几乎已经消散在历史的车辙之下。甚至亚文化一个词都已逐渐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时髦的“后亚文化”。而迪斯科的音乐,一个最初诞生在资本摇篮里的试管婴儿,被反抗者鄙夷的另类,却依然时不时地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响起。人们或许忘记了迪斯科文化,但是记住旋律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将迪斯科兴起幻灭的倒影重叠在游戏中康米主义的革命上,也似乎可以说得通:康米革命的精神早已被遗忘,革命的形式却被学的很快。港口由工人阶级领导的罢工依然进行着,只不过一些工人沦为傀儡,一些工人被污名为工贼,最后的成果大半流入了贪污者和企业寡头的私囊之中。
什么是迪斯科?什么是极乐世界?这是这个游戏两大终极的隐喻设定。一种反复点燃,熄灭的文化火焰,曾席卷全球,又逐渐暗淡。一种似乎可以相连,却被不可名状的灰域相隔的世界关系,是梦中呓语,却有现实的重量。
最后郑重声明:本视频没有意愿去评价迪斯科文化的好坏,本人的能力也远不足以进行确定的解读。作为亚文化,甚至反文化,它在争取社会宽容,人权平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一定要关注到迪斯科文化中极其消极的部分,例如滥用毒品,这些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被摒弃。本视频的目的,其实也是介绍一些有关迪斯科文化的历史,这些信息可能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启发玩家去面对极乐迪斯科中一些人物,情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