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评说三国英雄人物之司马懿
2021/03/3154 浏览综合
司马懿
梦中同槽食三马 枭雄心疑问卜卦 只道马腾心惧怕 不料解梦乃仲达
辅佐四朝金殿下 奇谋巧计心血洒 族臣专横势渐大 称病避祸躲于家
曹爽差人入府查 却道朽木僵卧榻 太傅暗中筹谋划 终将乱臣皆诛杀
天下三分久征伐 势均力敌谁称霸 可怜全做嫁衣裳 天下一统归晋家
从司马身上我学到了一些东西。
圣人能把握时机就能成大事。新人在不同领导面前态度要把握分寸,他很低调没把自己当圣人不是在等时机。这个势在我个人看来是成事的必然因素,彼时有势不代表此时有势!所以又有了时的关系。司马懿也说过:圣人不能违时,亦不能失时!起初曹氏势已稳固,司马懿只能小心行事。等时机等他的势等他的话语权!但不能因此一概而论!
擅长学习他人的长处。对战双方旗鼓相当。易守难攻也并非铁律,下面这条才是铁律_善守者,攻难;善攻者,守难。
最高层次的政治斗争进行到这样白热化的程度,拼的就是谁少犯错误了。
永远不要简单地认为权力一定会随着官职而升降。
什么样的人,就办什么样的事;多大的事,就有多大的权。权随事走,事在人为。
退一步,求得是进一万步。
确实这些做人的道理,我们这儿有很多都是用得到的。我还是学会了。
司马懿,诸葛亮一生中最有力的对手,文韬武略文武双全,曹魏重臣、西晋始祖。
低调隐忍:司马懿出身名门,年轻时便颇有声望,又与陈群荀彧等名士皆为好友。当时荀彧与陈群都是曹操阵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就这么个关系和能力,司马懿依旧低调行事,不愿出世。后来司马懿果然被曹操看重,想纳入麾下。无奈当时汉祚微弱,司马懿才高志大,不愿屈居曹操门下,所以称病不出。后经荀彧多番举荐、曹操多番邀约,最后不行直接硬给安了官职,司马懿这才不得已出世。都说刘玄德三顾茅庐得卧龙,司马懿这阵势比起前者,毫不逊色。
司马懿大智慧,大智慧者懂得隐忍。曹操当权时招贤纳士虽是不争的事实,但枭雄的本质决定了他对待下属和同僚的原则,就是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司马懿好友荀彧对曹魏阵营的贡献可说难有人出其右,但却因为反对曹操,落了个凄惨的结局。司马懿早就看到了这点,所以明哲保身、绝对不做出头鸟。后来经历了曹丕、曹睿两朝,到了曹芳为帝时,曹家族臣曹爽专横,司马懿更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卧薪尝胆,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扭转颓势,诛灭了曹爽以及曹爽大量心腹。
冷静谨慎:司马懿冷静谨慎,成功度过了枭雄曹操时代,然后成为了曹丕的心腹,曹丕托孤又事曹睿,到后来经历了曹芳时代的乱局,在争权夺利的朝堂上能独善其身、屹立不倒。
朝堂说完再说征战,诸葛亮近妖之智,对阵司马懿却极少能占到便宜。就算诸葛派军士亮辱骂叫阵,司马懿也能沉着应对,就不出战。后来诸葛亮派使者送来女服羞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气愤难平,差点中计,司马懿却堂而皇之穿上诸葛所赠之女服,弄得诸葛亮一点脾气也没有。
慧眼识人:司马懿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小小孟达更是不在话下。孟达性反复,先反蜀投魏,后又想弃魏还蜀。司马懿早已心知肚明,一方面书信中安抚孟达,一方面则立即发兵,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包围并消灭了他。司马昭深得父亲谋略之精髓,用几乎同样的手段铲除了钟会。
曹爽乱政,在败给司马懿后被杀,手下何晏、李胜、桓范等人也尽皆被诛。而司马懿却放过了同是曹爽阵营的陈泰、辛敞等人,成就了这些人日后的大作为。
司马懿务实,不管是出身高门的陈泰,还是卑微贫寒的邓艾,只要你有才华,尽可启用。同样被发掘任用的人才还有王基和州泰等人。
思远谋深:三国时期,征战频繁,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行军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长年的征战大大消耗了各个阵营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蜀国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魏国未果,粮草不济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司马懿远虑,看到了这一点,广兴农耕屯田,保证了战争的基础。
至于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后来开创西晋,也有司马懿深谋远虑的**功劳。有了司马懿之前的铺垫和筹谋,西晋开国才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
在晋朝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一个胡人。唤做石勒,据历史上记载,他有这样一段事情。有一次,他喝酒喝的醉了,对一个人焕做徐光的说道:"我可同前代那一位开基的皇帝相比犷徐光恭维他道:"你比汉高祖、魏武帝都强。只有古代的轩辕皇帝,可以和你相比。。石勒笑道;"人岂不自知?你的话过分了。我如其遇见汉高祖,要北面而事之,和韩信、彭越争先。如其遇见后汉光武帝,该和他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映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这一段话。是否真实。还未可知。就算是他说的,也不过是酒后狂言,毫无价值。后来读史的人,却把他看作名言,有许多人喜欢引用,因此就有许多人,把魏武帝和司马璐,看做一流人物,这真是笑话了,魏武帝何尝有欺人孤儿寡妇之事来?
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撕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魏武帝死的一年,他的儿子魏文帝,就慈汉自立了。明年,刘备也在四川自称皇帝。这时候,只有孙权还称为吴王,到魏文帝篡汉后的十年,才自称皇帝,然而在实际上。东吴亦是久经独立的了,夭下就分做三国。
翻开读史地图看起来,东吴的地方,也并不算小。他有现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沿江的地方。又有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各省,较之曹魏尽有黄河流域,和湖北、安徽、江苏的汉淮二水流域的。并差不了许多。但是当时,南方开化的程度,还不及北方,人力财力都1卜北方之比,面积虽相差不多,实力却差得远了。至于蜀汉,只有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其中又只有四川是个天府之国。户口比较众多,财力比较雄厚,就更相差得远了。
魏朝据有这样好的地盘,论理,吴蜀二国,应该兢兢自守,还不容易。然而三国时代,也延长到六十年之久。这一因吴有长汉之险,蜀系山岭之区。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要攻入山岭之区,也不容易;一亦因魏国的内部还有间题。魏文帝篆汉后七年而死。他的儿子曹叙即位这便是魏明帝。魏明帝是很荒淫奢侈的,魏朝的基业就坏在他手里。他在位共十三年。死的时候,魏朝开国刚刚是二十年。魏朝的政局就在这时候起了一个变化。又经过十年,而政权全入于司马懿之手,冉魏朝的篡汉,刚好是三十年。
后人好言司马懿“以狐媚取天下”,言之有理,然“狼性”缺省不得。隐忍与跋扈,每自成因果,那些以隐忍起家的权力狂,得势时往往格外猖狂。司马懿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虽时有暴虐之举,但隐忍才是其人生的主旋律。在有限的资料里,我们找不到司马懿意气风发、快意人生的场合,他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青梅煮酒”时刻,始终在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下达成自己的事业,哪怕位高权重,流露的心态仍然是“待罪舞阳”。舞阳侯是魏明帝赐给他的爵号。司马懿证明,通向成功的道路,由一连串卑微、欺诈、委琐组成。一个从里到外、自幼及老从不曾体现英雄气概的人,仍可能在一场由顶尖英雄参与角逐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史载,司马懿诛曹爽前,曾与大儿子司马师“深谋秘策”,直到事变前一晚,方告知次子司马昭。司马懿当晚派人观察二子动静,见司马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司马师鼾息沉稳,镇静如常。暂不考虑这项观察是否准确(司马师死于极大惊恐,死前竟把眼睛震出眼眶,实在吓人),身为父亲却专注孩子的阴郁性格,考察诸子的阴谋家潜质,不太像话。反观诸葛亮,在致兄长诸葛瑾的信里提到儿子诸葛瞻,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喜其天真,忧其早熟,与司马懿的育儿法正相反。曹操亦无与儿子相与密谋之习,更不会鼓励儿子的负面性格。曹植十岁时屡有妙文,曹操疑其代笔,问道:“汝倩人邪?”曹植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一派才子口气,曹操方始释然。
司马懿的成功,是阴柔奸雄战胜阳刚英雄的典范,汉末三国的故事令人悠然向往,司马父子的故事却让人颓然、扫兴。由司马氏结束曹魏政权而建立的西晋王朝,国运仅五十一年,“三分归一统”不久即生“八王之乱”,之后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直到三百年后的唐朝,中国才重归盛世气象。国人熟知的昏君典故“何不食肉糜”,即出自司马炎的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懿是其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