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
也许宝藏只是换了个藏身之处
先定一个小目标:囤亿点点煤炭
如果要评选《第九所》里“相爱相杀的CP”,邱小姐敢说,供暖锅炉和煤炭工厂这一对绝无敌手。作为《第九所》的重要资源,煤炭主要用于供暖锅炉的作业。特别是在各位研究员最头疼的冬天,煤炭消耗速度变快,很容易短缺。煤炭一旦没了,供暖锅炉就烧不动,使基地供暖不足,人员冻伤。可以说,煤炭短缺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基地的日常运转都会出问题。所以,今天邱小姐就要把珍藏的囤煤攻略分享给大家,答应我,再也不要被冬天
缅怀王大珩,致敬中国光学之父!
今天,王大珩诞辰105周年,他是为中国科技“画龙点睛”的人,缅怀致敬!他是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1938年,他远赴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他意识到应用光学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学到真正的制造技术,他放弃了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选择在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归国后,他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
(已开奖)【福利活动】致敬“生命线上的逆行者”,留在基地就是最大的支持!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今年的春节,不少研究员以留守在基地的方式支持疫情防护工作,致敬了生命线上的“最美逆行者”,盼着一个真正的春暖花开时。在参与活动的研究员中,有1位乖乖宅在家里挖掘彩蛋的研究员可以获得50元京东卡一张:另外有10位乖巧地预约游戏并等待安卓上线的研究员也可以获得50元京东卡一张:恭喜以上研究员~请于2月26日前主动前往官方微博(@第九所),后台私信【参与
火箭都是庞然大物?仅长5米的它也能突破天际!
各位研究员在《第九所》搞科研也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自己试飞的第一枚火箭吗?你们第一次的火箭试验,最高飞行距离都是多少呢?(火箭发射)邱小姐隐隐约约记得自己的第一次火箭试飞可是整整飞行了十几公里,虽说距离一般探空火箭都能达到的30~200公里的标准还有点差距,但我自己当时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个成绩跟我们今天的主角“T-7M”不相上下了。我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T-7M”1960年2月1
瞒不住了!第六张隐藏版的“催泪福”原来在这里…
爆竹除旧,福瑞迎春,各位研究员新年快乐!新的一年,你的“福”集齐了吗?其实在《第九所》里五福随处可以见,甚至还有隐藏版的第六张“福”哦!放弃名利,扎根戈壁,【爱国福】藏在科研拓荒者对祖国深沉的爱中;他们打下扎实的科研根基,为祖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富强福】藏在实验室内的一张张演算草稿上;士兵把楼房腾给科研员,后勤人员把肉分给科研员,【友善福】藏在基地日常的小小关爱之中;齐做隐姓埋名人,不争
看完这份火箭发射搭配方案,研究员纷纷突破航天试验难题……
最近邱小姐收到不少研究员发来的基地照片,虽说进度不一,但大致看来,各位都已经适应了在荒漠艰苦奋斗的生活。基地到了稳定阶段,科研探索便要进入下一章程。当基地升级到8级时,研究员们就可以建造火箭发射基地了。通过搭配不同的火箭部件,调整参数,就能一步步达成最终的通关目标:在第1000天前完成卫星发射。为了帮助大家早日通关,我已准备好一份火箭的科研攻略,希望可以帮助研究员们提升航天科研技术的水平。勘
缅怀任新民,致敬中国航天“总总师”!
三年前的今天,任新民逝世。他是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筑梦者和先行者,缅怀致敬!他是中国航天“总总师”,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 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原本是美国布法罗大学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但国外优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留不住一颗拳拳报国心。1949年8月,经历近两个月的颠簸后,他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投身火
在家里也能逛的灯会?《第九所》向你扔出了一份“灯谜全席”菜单
又是一年上元佳节,邱小姐在这里跟各位辛勤工作的研究员说声元宵节快乐!逛灯会,猜灯谜,是我们传统的元宵节活动。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种聚集性的活动可是会给辛苦的医务人员添乱。为了让乖乖宅在家里的研究员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邱小姐只能想办法把灯会开到你们家里去了。请各位不要眨眼睛,看我反手就是一本“灯谜全席”菜单。这份文化大餐,研究员们能“吃”下几道呢?壹日落夕阳之处,当中水自穿流。偶
《第九所》天气预报提醒您:今日大寒,注意保暖
除夕未至,大寒先行。邱小姐一大早翻开日历,发现今天原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大寒”,怪不得我总觉得早上起床的难度又增加了几分。不过,你们以为这就是冷的极致了吗?不,没有最冷,只有更冷。进入《第九所》,逼真的气温系统分分钟让你们感受到戈壁荒漠北风萧瑟、冰天雪地的冷。为了让大家能过个温暖的好年,邱小姐就趁机带各位研究员了解一下《第九所》的气温系统,帮大家找准过冬的关键。(ps:内藏高能御寒技巧,请
缅怀于敏,致敬“国产专家一号”!
今天是于敏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缅怀!他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我国原子核物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国产专家一号”。1961年,国家交给于敏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一句国家需要,即便没有任何参考经验,他也毅然投身于对自己而言完全陌生的氢弹研究,隐姓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