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给中国妹子起的名字,是怎么从刻板印象到接地气的?

修改于2023/05/302.5 万浏览综合
TapTap
星彡P丨文
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朋友是Kraz(田所梓)的噶起,噶起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声优铁杆粉丝”。
前段时间她在水群聊天的时候,发了一张推特截图,说是田所梓接了个新活,为一个叫“王欣怡”的角色配音。
TapTap
出自《契约之吻(Engage Kill)》的衍生手游,SE出品,设定是一家民间军事公司(架空设定)的社长,是个紫发红瞳的女强人。
就是“纯洁的莎朗”“B点下药”的那部番剧。现在游戏还没出,倒是预热已经开始了,不过由于“王欣怡”这名字太接地气,还是被不少人吐槽。
底下全都是中国人留言——
TapTap
(起名字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地摊……不然就成了菜市场名了)
这应该算是日本动画或周边企划的华人名字里最大众化的一位吧。全国上下起码有上万叫“欣怡”,随便一搜就有好多人重名。
有人说,自己从小到大班里都不下五个怡、四个婷、三个琪。“王欣怡”这名字突然搞得这么正宗,以至于有些出戏。
感觉好像出了个本子,在对着同班同学、初高中老师里的同名角色在冲一样,莫名冲得有些难受。也是蛮奇葩的。
TapTap
由此也让我对“一个中国角色该怎么设计才好”这个话题感到好奇。怎么说呢,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国外作品的“中国元素”基本都是意思一下的程度。
小时候看《四驱兄弟》的时候印象很深,中国队出场一看就是跑龙套的,造型充满了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幻想。在这种幻想中,中国保持着纯朴自然的状态,人们可能会些拳脚功夫、懂得运用各种超自然能力,但整体上是保守的、过时的。
就像动漫中的印度人非常少,但那些存在的印度人形象里,女人总是穿着莎丽(传统的日常服装),做着最好的咖喱。刻板印象通常适用于服装或美食,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迅速辨认身份。
TapTap
想象一下,如果把中国、韩国的角色和日本角色放在一起,日本作者该用什么办法来分辨他们各自的国籍?东亚几国长得都差不多,似乎只能用一些标签化手法来塑造。
就说韩国吧。刻板印象里的韩国人不太讲究,甚至有些好斗。一些难得不那么“种族歧视”的描写会让他们成为足球运动员或者艺人(比如歌手、演员之类),但总是会用更小的眼睛和更大的头部比例来确保观众知道他们是韩国人。
只不过,虽然日本与南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韩国角色普遍被日本ACGN受众排斥。相对于经常客串的中国角色来说,似乎有一种被故意抹杀的感觉。
TapTap
(《拳皇》倒是个异类,韩国人都能组两队多了,金家藩、陈国汉、蔡宝健、全勋、李梅、刚一师傅、梁师娘……)
毕竟动画漫画首先是娱乐媒体,日漫的受众主要还是日本本国国民,商业作品的特性要求作者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观众“这个角色的属性”,从而让故事迅速进入正题。相比之下,中国角色的待遇往往要好得多,但也是刻板印象标签化的重灾区。
回想以往日本ACG作品里的中国男人,要么是香港三合会、或者什么会的成员,要么是明显受李小龙影响的孤高功夫大师,痴迷于跟强大的对手战斗以变得更强大。
通常这些角色生性严肃、不苟言笑,背后有过一段悲剧的过去。行事看重“义”字,时不时引用些中国古代先哲的哲言,关键时刻愿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且越老,功夫越高。
TapTap
TapTap
(《死或生》系列的李剑,深受李小龙影响)
中国女孩往往是可爱担当,性格直率,对朋友很好,但说话(指日语)的口音很奇怪,经常带“哎呀”“阿鲁”之类的中国人专用口癖。
她们有一个像美玲、兰花之类的名字。出身可能比较贫穷,不妨碍她们使着中国功夫,留着包子头,会烧一手好菜,在故事里非常活跃。
TapTap
(乱马的珊璞)
与之对应的成年中国女性,往往是性感、冷艳、神秘的集合体。倘若她是个反派角色,通常会带有女强人、虐待狂的属性。当然,肯定也会些功夫。
她们有着曼妙的身体曲线,常年锻炼的腿型结实而修长,在高叉的旗袍间若隐若现——尽管现实里的中国女性根本不这么穿,但是日本创作者却相当迷恋旗袍,不会放过任何让旗袍登场的机会。
当然,不是说这些标签不好,也不是说别人设计个旗袍马褂丸子头就代表中国全部——以前大家有得看就不错了,啥都能品得津津有味,现在眼界高了自然感觉太过同质化。
TapTap
TapTap
取名也一样。
我把Pixiv上标有“中华妹子”相关标签的词条全部整理了一下,单独捡出所有中文名字的结果,于是得到了:
“蘭花、摘鶴燐、阿洲花、鐘嵐珠、唐可可、呉瑞香、神楽、古菲、蔵土縁紗夢、拳藤一佳、夏天、夏玉蘭・夏玉芳、スウ・ジンレイ(苏惊雷)、道潤、超鈴音、純美雨、春麗、星花、鳳鈴、馬連華、華満らん、黄歩鈴、凰鈴音、苺苺、リンリン(玲玲)、美凰、楊菲菲、蘭花、蘭花・フランボワーズ、羅濠教主、藍猫、蘭芳、李紅蘭、李香緋、李春燕、李苺鈴、竜骨寺椿姫、龍泉寺レンレン、劉飛鈴、凌暁雨、林明美、練紅玉・練白瑛、王胡蝶・王手李亞、王春燕、王留美、王鈴花、金天、紫翠蘭、龍凛風、東煌……”
名单很长,这里就不展示全部了,但列出来的基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可以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在所有中华妹子里,最容易撞名的是“蘭花”,同名的一大把,但基本都来自比较有年代感的作品。
TapTap
(《人鱼的旋律》蘭花)
TapTap
(名作之壁的凰鈴音)
其次是带“鳳、凰”的,现实里很少见,不过看起来很贵气。顺带一提,这两个字在日语里读法跟“王”差不多,可能日本人也觉得用在名字上,很有格调。差不多调调的还有“华”、“丽”、“美”啥的,能引发一定的联想。
接着是名字里带“鈴”的,我不确定是不是“ling”字对于日本人来说比较方便发音的关系,所以出现得如此频繁,不过比起前面的总算接地气了一点。
然后是“李”姓和“王”姓,可以说是日本动漫里的两大中文姓氏,前者算是受到港片的影响,姓“李”基本出身地跟香港绑定在一起。后者则是中文大姓,也算比较常见,不管来自香港还是内地,两者基本兼有。
TapTap
(《魔卡少女樱》李莓玲)
之前万圣节的时候聊起“日本流行COS中国僵尸”的事情,也提到过小时候看的动画《魔卡少女樱》。男主王小明(李小狼)设定就是来自香港,一身绿色道袍的形象,也从侧面佐证了当时港片的文化影响力。
当年林正英的代表作《僵尸先生》曾在日本被引进改名为《霊幻道士》,上映后票房反响不错,基本大多数日本家庭都看过,从认知上构建起了一种“道士是对付妖魔鬼怪的专家”的印象。
一些怪力乱神的元素……虽说不少国人也比较迷信,但动漫里的中国角色的表现显然要狂热得多,什么阴阳、八卦、算命、驱鬼之类,算是以另一种方式推广了出去。
TapTap
TapTap
很多带中国角色的作品也基本都来自80、90年代,那时候香港喜剧片、功夫片影响力最甚,算是影响了一代日本人。很多东西即便在我们看来是刻板的、不现实的和过时的,但不妨碍确实有人觉得向往。
换个角度不如说,以前还能输出点东西,等2000年以后,香港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包子头+旗袍的传统中国人形象塑造也停留在了那个武打片的黄金年代,没有再继续版本更新下去了,慢慢走出人们视线。
TapTap
直到最近几年,开始出现一大批独立自主的中国妹子形象,比如暴雪OW里的小美。这是一个很标致性的变化,一改以前的功夫妹子形象。
日漫里的话又要扯到LL星团的唐可可,之前BB姬也提过好几次的上海偶像——阳光型的社牛,却又不是热血笨蛋的模板,学习成绩相当好,体育却又不太行。
TapTap
虽然动画剧情很迷,被粉丝疯狂吐槽,但是角色好歹还是立住了。上海也有从香港、台湾接过了“中国人印象”接力棒的苗头,随着唐可可的声优上海妹子Liyuu出席各种活动而不断在宅圈扩大影响力。
之后会变得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大概会跟LL的唐可可、开头提到的王欣怡一样,越来越多有个性、独立自信的中国妹子形象出现,逐渐打破香港电影遗留的包子头形象?
或许吧。
-END-
282
103
159